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61205
十年磨一剑——祝贺《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创刊10周年
http://www.100md.com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陈义勤

    单位:陈义勤(100072 北京,空军后勤部卫生部)

    关键词: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000202 随着21世纪序幕的开启,在千禧之年的仲夏,我们迎来了《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创刊10周年。我代表空军卫生部机关和全空军的航空卫生工作者,向长期以来为本刊的创办和不断发展成长做出贡献的广大作者、读者和编审者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特别向那些为提高本刊编辑出版质量而辛勤耕耘、甘为他人作嫁衣、堪称幕后英雄的编辑们致以崇高敬意。

    10年前的炎夏6月,我国航空航天医学界一本重要的学术刊物——《中华航空医学杂志》(1997年更名为《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诞生了。她是在当时空军创办了30多年的《航空军医》杂志的基础上创办的。由于空军与航空医学的密切关系,当时空军后勤部卫生部和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给予了责无旁贷的支持,我们卫生部的老部长李志刚同志亲自担任了杂志的首任总编辑,彭彬少将和王辉所长都是当时的副总编。受中华医学会委托,杂志编辑部设在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办刊过程中,得到了全国范围内陆、海、空三军和民航航卫系统、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的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航空航天医学工作者的心血。可以说,杂志诞生在空军,发展成长也在空军,其办刊着眼点却一直是从服务于全国范围的航空航天医学工作者出发的。当然,空军作为最大的读者、作者群体,是最大的受益者。
, 百拇医药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获得了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和全军多项优秀期刊奖。被国内外航空航天医学重要的数据库收录,并列为中国科技期刊信息统计源期刊。近几年又实现了光盘版、网络版出版。同时,加强了对外期刊间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我国航空航天医学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和知名度。取得这些成绩,可喜可贺。

    刚刚过去的1999年,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检阅年。在50周年国庆大典上,以空军航空兵为主体,陆、海军航空兵联合组成的空中梯队气贯长虹地通过天安门上空,充分展示了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我军空中力量正从单一机种发展成为由歼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侦察机、运输机和武装直升机等构成的高技术合成空中打击力量。从更深层次上讲,也包括对参阅航空兵部队各机种机型航空卫生保障水平的检阅,标志着我国军事航空医学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与我们的刊物在传播和交流科技信息,促进军事航空医学创新成果实现向现实航卫保障力、维护飞行人员健康和确保飞行安全等方面的军事效益的转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围绕着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军事斗争准备,我军空中力量正在加速武器装备的改进、研发和更新换代;全军上下科技大练兵活动正向深层发展;我空军将尽快实现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战略转变,这一切对我军军事航空医学在满足航空武器装备研发与更新换代、维护飞行员健康、保证飞行安全和提高航空兵部队战斗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同样,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民航事业和载人航天事业的加速发展,对发展民用航空医学和航天医学的需求亦十分迫切。我们杂志的编委会和编辑部,早在3年前就及时顺应发展的大趋势,采取了富有远见的战略举措,将刊物更名为《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同时加大了航天医学和民用航空医学的报道力度,从而为刊物在新世纪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将航空航天医学领域中的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障力和战斗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迫切的问题。这也是今后期刊报道应特别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借刊庆之际,衷心希望编辑部的同志们结合对国内外航空航天医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前景展望,认真总结10年来办刊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团结全国的读者、作者和编审者,牢固树立为广大的航空航天医学工作者服务的思想和意识。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需求为牵引,借助航空航天医学高新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努力把刊物办成一流的精品杂志,为提高我国飞行人员的健康水平和飞行卫生保障能力做出更大贡献。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展望今后十年,我们航空航天医学保障领域需要更多的蓝天长剑。祝愿《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越办越好,成为国内外航空航天医学文献数据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祝愿你们艰苦铸造,砺剑蓝天,取得更大成绩。

    [收稿日期:2000-06-26], 百拇医药